当前位置:河南省医药院附属医院 > 脂肪肝 > 脂肪肝治疗 >
发布日期:25-10-10 阅读量60次 来源: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
在物质丰裕的今天,脂肪肝已悄然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“隐形杀手”。许多人认为这只是肥胖者的专属疾病,殊不知它正悄然蚕食着肝脏功能,为肝硬化埋下隐患。为此,我们专访了肝病领域权威专家庄淑英医生,她将从专业视角为我们揭开脂肪肝防治的秘密。
庄淑英医生指出,脂肪肝的发展具有隐蔽性特点。多数患者在初期仅表现为轻微乏力、右上腹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,容易被忽视。此时若进行腹部超声检查,可发现肝脏呈现典型的“明亮肝”影像特征。更精准的诊断依赖于肝脏弹性成像技术,它能量化评估脂肪沉积程度和纤维化进展。建议高危人群(如糖尿病患者、高血脂者、长期饮酒者)每年至少做一次专项筛查。值得注意的是,瘦人也可能患脂肪肝——这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往往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。
针对确诊患者,庄医生提出“四维干预法”:一是调整饮食结构,采用地中海式膳食模式,增加膳食纤维摄入,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;二是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,每周累计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配合抗阻训练;三是药物辅助治疗,对合并代谢综合征的患者使用二甲双胍改善胰岛素敏感性;四是中医调理,选用山楂、决明子等药食同源食材泡茶饮用。她特别强调:“减重速度不宜过快,每月减轻体重控制在2-4公斤为宜,过急的减肥反而可能加重肝损伤。”
定期复查是预防病情恶化的关键。庄医生推荐建立“3+1”监测体系:每三个月检测肝功能指标(ALT、AST)、血脂谱;每半年进行一次肝脏超声和FibroScan检查;每年完成一次磁共振弹性成像评估。对于已出现轻度纤维化的病例,还需加测血清标志物如透明质酸酶、Ⅲ型前胶原肽等。通过动态观察这些数据变化,医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,将疾病控制在可逆阶段。
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是治疗的基础。庄医生给出具体建议:戒断含糖饮料,改用白开水或淡茶替代;避免熬夜,保证每晚7-8小时优质睡眠;学会压力管理,通过冥想、瑜伽等方式缓解精神紧张。她特别提到一个典型案例:一位IT工程师通过践行“站立办公+午间快走”模式,仅用半年就使转氨酶恢复正常,肝脏脂肪含量下降40%。这证明微小的生活改变也能带来显著疗效。
当脂肪肝进展至肝硬化前期时,可能出现蜘蛛痣、肝掌等体征。此时应高度警惕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风险,必要时进行内镜下套扎治疗。庄医生提醒:“一旦出现腹胀、下肢水肿等症状,提示已进入失代偿期,必须立即就医。”她主张对高危患者实施分层管理,建立个人健康档案,实现早发现、早干预。
站在医学发展的前沿回望,脂肪肝不再是不可控的健康难题。庄淑英医生总结道:“从脂肪肝到肝硬化平均需要10-15年时间,这给了我们充足的干预窗口期。”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,将防治措施融入日常生活。毕竟,最好的药物是时间,最有效的治疗是预防。让我们从今天开始,用科学守护肝脏健康,远离肝硬化的痛苦。
公益救助
病症索引
快速就诊通道
>>本院热点推荐在线咨询